2002年7月18日
生物人該知道的演算法
未經原作者同意,請勿任意轉載,謝謝。
–-
今天,我們遇到問題了,該如何解決呢?基本上,如果是一加一這種問題,相信大家都可以處理得很好。
因此,我們擔心的是遇到比較複雜的問題。什麼是比較複雜的問題呢?這個見仁見智因人而異,
反正你覺得有點難度就算是複雜問題吧。
就系統分析的角度來看,要解決一個稍具規模的問題,第一步就是要瞭解問題。
例如今天要求最大公因數,你得先知道什麼叫做最大公因數?什麼東西可以拿來求最大公因數?
第二步就是制訂規格。所謂規格就是清楚地描述問題該有的輸出與輸入。
譬如,求最大公因數該有的輸入是兩個整數,該有的輸出是可以整除輸入二數的最大整數。
換言之,10.28 與 5.74 這兩個浮點數就無法當成這個問題的輸入,
而 this is a book 這個字串也不可能是這個問題的輸出。
第三步是決定所採用的資料結構。所謂資料結構就是資料的表示與儲存方法。以上例來說,
我們至少會用到三個「整數變數」,其中兩個用來存輸入的兩個整數,剩餘的那一個用來存輸出的整數。
遇到比較難的問題,我們可能還會用到陣列、二元樹或雜湊表等等比較複雜的資料結構。
資料結構的選用與問題的本質有關;而選用的資料結構也會影響後續的效能。
例如,我們需要一個資料結構來存一個數列,如果這串數列的長度事先知道且不會改變,
並且我們主要的行為是查詢數列的內容,那麼「陣列 (array)」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如果這串數列事前不知道長度,並且我們隨時會針對這串數列執行插入數字、刪除數字等動作,
那麼「鏈結串列 (linked list)」就是較佳的選擇。
第四步是決定所採用的演算法。演算法簡單來說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必須具備以下特性:
1. 必須有輸入 2. 必須有輸出 3. 由有限個執行步驟所組成 4. 每個執行步驟必須明確可執行,
並且在有限時間內執行完畢。當然我們可以畫蛇添足地加上第 5 點:必須會停下來。
其實由 3 跟 4 就可以得到第 5 點。當然我們預期的是:當這些步驟依序執行完畢之後,
就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正確輸出。我們特別說明一下第 4 點。
明確可執行的要求是為了日後可以交由電腦執行。
例如,「身高高的站左側,矮的站右側」就不是一個明確可執行的步驟,因為我們沒有定義什麼是「高的」。
如果改成「身高大於等於 170 公分的站左側,小於 170 公分的站右側」就是一個明確的執行步驟了。
這部分會受到資料結構的影響,如果適當地選擇資料結構的話,設計出來的演算法可能步驟變少,
並且單一步驟的執行難度也會降低。
第五步是實作。就組織來說,實作可能就是派員執行;就電腦來說,實作就是寫成程式了。
基本上演算法與程式語言應該是獨立的 (至少在相當程度上應該是獨立的),一旦演算法設計出來之後,
理論上應該用任何程式語言都可以將此演算法寫成電腦程式。
第六步是除錯。基本上,如果是小問題的話,應該不太需要大費周章地用以上的步驟來完成程式。
需要以上各個步驟來完成的程式應該都是上千甚至上萬行的程式。那麼多行的程式很難保證不出錯,
因此除錯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發現錯誤不見得是個簡單的工作,有些錯誤很明顯,
程式一執行就可以發現跟預期的結果差很多,但是有的錯誤並不會很明顯地反映在輸出上,
此時就需要仔細地加以驗證程式邏輯。通常好的程式寫作方式有助於降低錯誤的發生與減低除錯的難度,
例如模組化程式設計、物件導向程式設計或是在程式中適度地加入註解。當我們發現錯誤的時候,
就要回頭審視錯誤可能的發生所在,是一開始的問題就沒搞清楚呢?還是規格制訂錯誤?
資料結構選得不好?演算法本身邏輯就錯了?還是程式寫錯了?這些都有可能,所以必須審慎處理。
第七步也是最後一步就是系統維護。如果程式要長期運作,程式維護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包括隨著輸出入改變的程式修正,或是利用新技術來更新舊有的程式模組 (不改變模組的輸出入) 等等。
一般來說,除錯與系統維護所耗費的成本佔了這七項中相當大的比例,
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心力都會花在除錯與系統維護上。
當然,這不表示演算法不重要,畢竟這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2002年5月5日
HMM 不負責講座
未經原作者同意,請勿任意轉載,謝謝。
--
一、前言
不才斗膽,準備以這篇文章替大家介紹 Hidden Markov Model (HMM)。我會根據下列這本書的內容來改寫:
Biological sequence analysis: Probabilistic models of proteins and nucleic acids
by R. Durbin, S. Eddy, A. Krogh, and G. Mitchi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當然我會儘量寫清楚一點。我會假設各位已經具備機率的基礎知識。
在此先釐清一個觀念:當我們說,可以用 HMM 來描述或解決某問題時,不代表這個問題就一定要用 HMM 來解;
也不表示 HMM 就是描述這個問題最好最適當的模型。
此外,各位可能會發現,有些生物問題用 HMM 來解可能效果不錯,但是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
此 HMM 的行為卻不見得直觀或合理。
原因可能是這個 HMM 已經藉由統計學習的方式將我們未知的各種參數變化一網打盡了。
二、CpG islands
先為大家介紹 CpG islands。
這個東西在學習 HMM 的過程中很重要嗎?其實不是。只不過我們可以用 HMM 來解這個問題,
而此問題本身的定義很簡單,因此我決定在之後的文章中儘量以 CpG islands 為主角來舉例說明。
當然有些情況下我也會舉些與 CpG islands 無關且更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HMM。
CpG islands
在 DNA 的單股上 (DNA 序列為雙股螺旋結構),相鄰的核苷酸 C 與 G 就稱為一組 CpG。
我們不直接寫 CG 的原因是:通常在雙股的 DNA 序列中,
一股上的 C 會與另一股上的 G 透過氫鍵連結而配對在一起,我們通常將這類配對稱為 CG base pair。
為了避免搞混,所以我們將單股上相鄰的 C 與 G 稱為 CpG。
就人類的基因體來說,因為化學特性的關係,CpG 中的 C 會被甲基化 (methylation),
而此甲基化過後的 C 常常會異變成 T,因此,CpG 其實數量很少。
但是在很多基因的啟動子 (promoter) 附近,CpG 的數量會明顯地增多 (應該是甲基化反應被抑制),
並且 C 與 G 的總體數量也會上升。我們就將這種 CpG 分佈頻繁的區段稱為 CpG islands;
通常 CpG islands 的長度約數百至數千個鹼基對 (base pairs)。很顯然地,
如果我們有一套很好的方法可以找出 CpG islands 的話,那麼我們就可能找到啟動子,進而找出基因所在。
關於 CpG islands,通常我們好奇的問題是:第一、給定一小段 DNA 序列,它是不是 CpG islands?
第二、給定一大段 DNA 序列,其內部有沒有 CpG islands?如果有的話,在哪個區段呢?
接下來會陸續為各位提出關於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請注意: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不見得是唯一且最好的喔)。
三、馬可夫鏈 (Markov Chains)
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給定一小段 DNA 序列 X,它是不是 CpG islands?
如果我們有一個可以產生 CpG islands 序列的數學模型的話,
那麼我們就可以看看這個模型生出 X 的機率有多高。如果這個模型有很高的機率可以產生 X 的話,
我們就可以預測 X 的確是 CpG islands;反之 X 就不是 CpG island。因此,
我們的目標就是造出這樣的數學模型。
喔,那這樣的模型應該有什麼特性呢?我們其實可以換個角度來看,我們關心的就是在序列中,
G 出現在 C 後面的機率高不高?換言之,這個模型所產生出來的序列,
其中 G 接在 C 後面的機率應該是挺高的。
因此,為了簡化起見,我們的模型只要具備以下特性應該就可以達成這個目標了:
某個字元出現的機率唯一取決於它的前一個字元。
這樣的模型可以很簡單地訂出 G 出現在 C 後面的機率,而不會受到其他參數的影響。
有了這樣的模型之後,我們只要計算出 training set 內 G 出現在 C 後面的機率,
然後把這個值設定在模型內就好了。
有這樣的數學模型嗎?有的,就是馬可夫鏈 (Markov Chain)。
基本上,馬可夫鏈是由兩種元素所組成:一是可能的狀態,一是不同狀態間的轉換機率。
我們現在來看看如何用馬可夫鏈來描述「CpG islands 產生器」。
首先,這個馬可夫鏈必須有四個狀態:A、G、C 與 T,分別對應到 DNA 序列上可能出現的四種核苷酸。
其次,它必須有十六個狀態轉換機率,分別對應到 A to A、A to G、A to C、A to T、G to A、
G to G、G to C、G to T、C to A、C to G、C to C、C to T、T to A、T to G、T to C 以及
T to T 的機率。至於這些機率怎麼來的,我們可以針對 training set 中的序列分別來計算,
當然這些序列必須是生物學家所提供的已驗證的 CpG islands 序列 (見圖一與表一)。
圖一 「CpG islands 產生器」的馬可夫鏈 (以狀態轉換圖來表示)
表一 CpG islands 內 (+) 與 CpG islands 外 (-) 的狀態轉換機率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CpG 在 CpG islands 內出現的機率比在 CpG islands 外高很多 (0.274 vs. 0.078)。
有了這個模型之後,我們就可以算 X 出現的機率啦。假設 X 是由 L 個元素所組成的:
X = X(1)X(2)...X(L)
則 X 出現的機率為:
P(X) = P(X(L), X(L-1), ..., X(1)) = P(X(L) | X(L-1), ..., X(1))P(X(L-1) | X(L-2), ..., X(1))...P(X(1))
因為馬可夫鏈中的元素只受前一個元素的影響,所以
P(X(i) | X(i-1), ..., X(1)) = P(X(i) | X(i-1)) = aX(i-1)X(i)
其中 aij
是從狀態 i 轉到狀態 j 的機率。 因此原式變成
P(X) = P(X(1))aX(1)X(2)aX(2)X(3)...aX(L-1)X(L)
換句話說,就是把序列上所有的字元轉換的機率都乘起來就對啦。
第一個字元出現的機率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假設成四分之一。例如,CGTAG 出現的機率就是
0.25 x (C to G 的機率) x (G to T 的機率) x (T to A 的機率) x (A to G 的機率)。
當然啦,其機率值會隨著序列長短不同而有變化。因此,為了方便比較,
我們通常會以下式來給定一個相對分數,藉此作為判斷的標準:
S(X) = log(P(X | +) / P(X | -))
也就是 X 出現在 CpG islands 內的機率除以 X 出現在 CpG islands 之外的機率再取對數。
取對數可以將乘法降為加法,在計算上簡單且快速許多。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根據 S(X) 來判斷 X 是否為 CpG islands 了。
四、HMM 的動機 (以 CpG islands 問題而言)
讓我們複習一下第二個問題:給定一大段 DNA 序列 X,裡面有哪些區段是 CpG islands?
我們之前看過的馬可夫鏈可不可以解這個問題呢?
可以說是「可以」;也可以說是「不可以」。
我們可以每次看 X 的一小段區段,利用馬可夫鏈來判定這個區段是不是 CpG island,
藉此把所有的 CpG islands 找出來。例如,先看 X(1) 到 X(k),看看這一段是不是 CpG island、
再看 X(2) 到 X(k+1),看看這一段是不是 CpG island、...、最後看 X(n-k+1) 到 X(n),
看看這一段是不是 CpG island。在這裡我們假設 X 的長度是 n,並且 X(i) 指的是 X 的第 i 個元素。
相信大家很快地就可以發現這個方法的限制,就是我們如何決定 k?
其實 CpG islands 的長度不見得固定, 這樣做感覺上效果有限。並且 k 取得太大或太小的話,
都會影響 CpG islands 的判斷準確度。
因此,我們需要另一個數學模型來幫助我們判斷兩件事:
- CpG islands 可能的所在;
- CpG islands 的邊界。
接下來我們會替大家介紹 HMM 的定義,並且舉一個例子 (喔,謝天謝地,這個例子不是 CpG islands 了)。
再次強調,HMM 不見得是這個問題的最佳解或是唯一解。它只是解決 CpG islands 的一個可行方案罷了。
五、HMM 的定義與實例
讓我們先來看個小問題。
假設我們去一個賭場賭骰子。您知道的嘛,賭場哪有不作弊的?根據某消息靈通人士所言,
這個賭場使用兩個骰子,一個是正常的骰子,也就是 1 到 6 出現的機率一樣,都是六分之一;
另一個骰子是動過手腳的,6 出現的機率特別高,佔了二分之一,其餘 1 到 5 出現的機率一樣,
都是十分之一。此外,賭場會偷換這兩個骰子,當他們使用正常骰子時,
下一次偷換成動過手腳的骰子的機率是 0.05;當他們使用有問題的骰子時,
下一次偷換成正常骰子的機率是 0.1。當然囉,我們只能看到每次骰子丟出來的點數是多少,
我們並不知道賭場用的是哪一個骰子。
根據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畫出對應的狀態轉換圖 (圖二),這個狀態轉換圖與馬可夫鏈轉換圖略有不同:
此處的狀態圖中,一個狀態有好幾種可能的對應符號。而在馬可夫鏈中,一個狀態就只能對應一種符號,
例如在我們先前舉的 CpG islands 例子中,狀態 A 所對應的符號就只能是核苷酸 A。
圖二 「賭場用骰子」的狀態轉換圖
在這個狀態轉換圖中,我們有兩個狀態,一個代表正常的骰子 (F),另一個代表不正常的骰子 (U)。
我們有四個狀態轉換機率:從正常骰子換到正常骰子的機率是 0.95;
從正常骰子換到不正常骰子的機率是 0.05;從不正常骰子換到不正常骰子的機率是 0.9;
而從不正常骰子換到正常骰子的機率是 0.1。
此外,每個狀態會有所謂的「符號產生機率」。就正常的骰子這個狀態而言,會有六個符號產生機率,
分別代表點數 1 到點數 6 出現的機率 (在此都是六分之一);就不正常的骰子這個狀態而言,
也會有六個符號產生機率,也分別代表了點數 1 到點數 6 出現的機率 (6 出現的機率是二分之一,
而 1 到 5 出現的機率都是十分之一) 。
像這樣的一個狀態轉換圖,就是一個 Hidden Markov Model (HMM)。
一個 HMM 包含四項元素:可能的符號、可能的狀態、狀態間的轉換機率、以及狀態內的符號產生機率。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可能的符號就是 1 到 6 。可能的狀態就是「正常骰子」與「不正常骰子」。
狀態間的轉換機率是「正常骰子」->「正常骰子」為 0.95、「正常骰子」–>「不正常骰子」為 0.05、
「不正常骰子」->「不正常骰子」為 0.9、「不正常骰子」->「正常骰子」為 0.1。
而狀態內的符號產生機率有兩組,分別是:就「正常骰子」來說,
出現 1、2、3、4、5、6 的機率都是六分之一,而就「不正常骰子」來說,
出現 1、2、3、4、5 的機率都是十分之一,出現 6 的機率是二分之一。
這樣的模型可以產生兩種序列:狀態序列與符號序列。就以上的例子而言,狀態序列就是記錄所使用的骰子。
例如「正常」「正常」「正常」「不正常」「正常」。這個序列表示第一次用的是正常的骰子、
第二次用的也是正常的骰子、第三次用的還是正常的骰子、第四次用的是不正常的骰子,
而最後一次 (也就是第五次) 用的是正常的骰子。而符號序列則是記錄每次骰子擲出的點數。例如 65326,
分別表示從第一次到第五次所擲出的點數。相信各位可以發現,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符號序列,
而我們無法得知的是狀態序列,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模型叫做 Hidden Markov Model,
因為我們的狀態序列是「Hidden (隱藏)」的。
現在我們可以想一下,該如何造一個 HMM 來描述 CpG islands 的第二個問題:
給定一長段 DNA 序列 X,X 中的哪些區段可能是 CpG islands?
我們可以造出如下的 HMM:可能的符號就是四種核苷酸 A、C、G、T。而可能的狀態有 A+、
C+、G+、T+、A-、C-、G-、與 T- 這八個。其中 A+ 表示位於 CpG islands 內產生核苷酸 A 的狀態,
而 A- 表示位於 CpG islands 外產生核苷酸 A 的狀態,以此類推。而狀態轉換機率有 A+ to A+、
A+ to C+、…、A+ to G-、… 共 64 種轉換機率。而狀態內的符號產生機率有八組,其中以狀態 A+ 來說,
產生 A 的機率是 1,而產生 C、G、與 T 的機率都是零。以狀態 G- 來說,產生 G 的機率是 1,
而產生 A、C、與 T 的機率都是零。其餘六組以此類推。在這個模型之下,
狀態序列 C+G-C-G+ 所對應的符號序列就是 CGCG;
而我們知道第一與第四個核苷酸是位於 CpG islands 之內,而第二與第三個核苷酸則位於 CpG islands 之外。
請注意,這只是其中一種可以用來描述這個問題的 HMM,您應該可以輕易造出另一個可以描述此問題的 HMM。
好啦,HMM 的定義講完啦。那麼,如果我們有一個 HMM,還有一堆 training 用的序列組合
(狀態序列與其對應的符號序列),我們希望完成哪些事呢?可能有以下幾項:
- 算出此 HMM 的狀態轉換機率與狀態內的符號產生機率 (Baum-Welch 與 Viterbi training)。
- 給定符號序列,求出相對應的狀態序列 (Viterbi)。就骰子的例子來說,給定觀察到的點數序列,
求出分別是用哪個骰子所擲出的。 - 此 HMM 產生某段符號序列 X 的機率是多少 (forward)?
- 給定某段符號序列 X,X 的第 i 個元素是由狀態 S 所產生的機率是多少 (forward 與 backward)?
這些既有的方法都有相當好的效果。就以骰子的例子與第二個問題來說,我們可以看看圖三:
Rolls 315116246446644245311321631164152133625144543631656626566666
Die 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UUUUUUUUUUUUUUU
Viterbi 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UUUUUUUUUUUU
Rolls 651166453132651245636664631636663162326455236266666625151631
Die UUUUUUFFFFFFFFFFFFUUUUUUUUUUUUUUUUFFFUUUUUUUUUUUUUUFFFFFFFFF
Viterbi UUUUUUFFFFFFFFFFFF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FFFFFFFF
Rolls 222555441666566563564324364131513465146353411126414626253356
Die FFFFFFFFUUUUUUUUUUUUU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UU
Viterbi 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U
Rolls 366163666466232534413661661163252562462255265252266435353336
Die UUUUUUUU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Viterbi UUUUUUUUUUUU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Rolls 233121625364414432335163243633665562466662632666612355245242
Die 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UUUUUUUUUUUUUUUUUUUUUUFFFFFFFFFFF
Viterbi 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UUUUUUUUUUUUUUUUUUUFFFFFFFFFFF
圖三 以 Viterbi 法來猜測使用的骰子
圖三記錄了三百次的骰子結果。Rolls 是擲出的點數;Die 是實際使用的骰子,F 是指正常的骰子,
U 是指不正常的骰子;Viterbi 是我們用 Viterbi 法所猜出的骰子 (在知道 Rolls 的情況下)。
紅色就是我們感興趣的部分:賭場用不正常骰子作弊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到,
Viterbi 法其實已經猜得相當準了。HMM 其他問題的演算法也可以得到類似這樣相當不錯的效果。
因此,我們擔心的並不是「操作 HMM 的工具」,而是 HMM 本身。換言之,
當我們想要用 HMM 來解決問題時,狀態轉換圖才是我們的藝術所在,
也是模擬及預測的效果好壞最重要的因素。只要 HMM 狀態轉換圖設計得好,模擬及預測的效果就會很好。
也就是說,之前提到可以模擬 CpG islands 的 HMM 不只一種,
但是本文所介紹的 CpG islands HMM 應該會比其他的 HMM 效果好些。
利用 HMM 來做 Gene finding 的論文也很多,但是 GENESCAN 所造出的 HMM 效果就是比別人好。
這篇介紹 HMM 的文章就要在此告一段落了。我不打算進一步說明 HMM 會用到的各種方法,
因為其中牽涉了一些統計與演算法的理論,可能大家看起來會比較吃力。
並且這些東西其實都已經有免費的程式套件可以使用了,各位也實在不必多花心思在這上面。
我想傳達的理念是,HMM 的效果好壞取決於它的狀態轉換圖,而我們對問題的本質瞭解得越深入,
畫出來的狀態轉換圖就會越完備,效果也會越好。
2002年3月27日
生物資訊想解決什麼問題?
未經原作者同意,請勿任意轉載,謝謝。
--
生物資訊有很多有趣的問題,在這裡為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我必須先聲明,並非所有的問題都
是「資訊化」的問題;
有些問題用生物方法來解決會比較好,有些問題用統計方法來解決會比較好。
在此我只是列出一些主要的議題。如果我漏掉一些重要的問題,或是我對所列出的問題認知有誤的話,
請大家多多包涵並且不吝指正,謝謝。
不管是 DNA、RNA 或是蛋白質,通常大多表示成序列的形式:
DNA 與 RNA 是核苷酸序列 (nucleotide sequence),而蛋白質是氨基酸序列 (amino acid sequence)。
因此,與序列有關的分析就變成主要的議題。
可想而知,資訊科學長久以來研究的字串演算法就很可能派上用場了。
因為我們可以將核苷酸或是氨基酸視為字母,而 DNA、RNA、與蛋白質序列就可以看成字串了。
下列的問題是我隨想隨寫的,並沒有絕對的先後次序與重要性的差異。
問題一. 序列相似度 (sequence similarity)
任給兩段序列,他們相似程度為何?對於 DNA 序列來說,相似程度就是將核苷酸一個一個互相比對,
看看相符的數量有多少個。但是對氨基酸序列來說就比較複雜了。
我們當然可以用逐一比對氨基酸的方式來定義其相似度。但是,
因為蛋白質的功能決定於形狀 (我們姑且認同這個假設),所以,對於兩段氨基酸序列來說,
我們通常會比較好奇他們在形狀上的相似度。這一點會讓問題的困難度提升,
因為結構在空間上是可以旋轉的,我們得先找到彼此最適合的空間位置才能進行比對。
問題二. 序列排比 (sequence alignment)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會設法將序列對齊,然後看看他們的相似程度,藉此作一些分析。例如,
將兩串 (甚至是一堆) 序列對齊排好,看看他們的相似度 (問題一為我們提供相似度的量度方式),
然後判斷他們是不是具有親源關係。
呃?對齊排好,這有什麼難?
問題就出在:序列在演化過程會發生突變。突變的型態可能是某個核苷酸/氨基酸由甲變成乙(mutation)、
多出一個核苷酸/氨基酸、或少一個核苷酸/氨基酸 (insertion/deletion)。我們認為自然法則是:
突變發生的情況越少越好。因此,我們希望讓序列對齊之後分數盡量高一點 (相似度越高越好)。
這就必須將突變的情況考慮進去,而不是單純地從頭比到尾。例如,AACT 與 AAT 相比。
AACT 與 AAT 直接比對的分數會比較低 (錯兩個位置),而 AACT 與 AA_T 比對的分數會比較高 (錯一個位置)。
問題三. 尋找 motif (motif finding)
在整段序列上,會有一些小片段,他們會影響或調控基因/蛋白質的形成、表現量、或是功能。
這類短短的序列片段就稱為 motif。找到越多的 motif,對我們瞭解生物機制的幫助就越大。
問題是這些片段基本上都不長,加上序列又有異變的潛在風險,
所以我們很難確定所找到的片段到底是不是真的 motif。
問題四. 尋找基因 (gene finding/prediction)
人類的雙股 DNA 序列中超過三十億組核苷酸,據估計差不多只有 3% 會形成基因。
我們需要有效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找出這些基因在 DNA 序列中的位置。雖然不能說是大海撈針,
但是可想而知這個題目是具有相當的難度的。
問題五. 序列接合 (sequence assembly)
生物序列都很長,我們很難針對完整的序列作分析研究,
比較常見的作法就是先用一些酵素 (enzyme) 將這些序列切得碎碎的。我們再去對這些碎片做研究。
雖然說是碎片啦,通常也都有上百組核苷酸或氨基酸。但是我們最終的目的總是要看整段序列,
因此必須有辦法將這些細碎的片段接合起來。這問題多難?想想幾百萬片的拼圖就知道了。
問題六. 演化樹建構 (phylogenetic tree)
如果我們手邊有一大堆序列,我們能不能根據這些序列的內容來畫出涵蓋這些序列的「家譜」?
我們如何判斷哪些序列之間有親源關係?有多親?我們的原則是:從始祖到最終物種,
異變的次數發生越少越好。異變通常表示有新物種的出現 (啊,偷偷告訴各位,人跟老鼠與豬像得很)。
問題七. 蛋白質結構預測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其實任給一段蛋白質序列,生物學家可以用 X 光繞射或核磁共振 (NMR) 求出其結構,
並且準確性還蠻高的。但是,用這類的生物方法成本較高且耗費時日。我們因此會想偷懶:
有沒有辦法直接從序列就可以猜出其結構?其實也不用很準,五成就好了,
就已經可以大幅提昇我們對蛋白質的瞭解。但是可想而知這是很難的問題。
我們將立體的三維結構壓縮成一維結構,原本就會喪失一些資訊,
加上很多參數變得無法考量了 (例如,分子間的吸引力)。
問題八. 位置對應 (physical mapping)
囿於生物技術,目前我們能處理的序列都不會太長,了不起幾百組核苷酸或氨基酸。但是,
我們希望能對序列做巨觀的研究,因此,我們就設法在完整的序列上設下一些標記,
藉此畫一份序列的「地圖」。這個問題要處理的就是:我們所研究的一小段序列,
到底在地圖上的那個位置?
問題九. 基因體重組 (genome rearrangement)
一個物種的完整 DNA 序列就是其基因體。生物學家曾發現以下現象:有些親源關係很接近的物
種,
他們的序列非常的類似,但是他們的基因所在位置順序卻不同。
這有可能是染色體在細胞分裂前的 crossover 所造成的影響。
我們會好奇一個物種的基因體是如何經過重組之後而形成另一物種的基因體。
這時我們所研究的已經不是單一的核苷酸異變了,而是一整段功能區段是如何轉移的。
問題十. 基因表現 (gene expression)
蛋白質的數量遠超過基因的數量。因此,我們可以得知,一個基因應該可以轉換成一種以上的蛋
白質;
換言之,一個基因可以有一種以上的表現方式。有些蛋白質在幼兒時期才會出現,
有些蛋白質在某種器官發生病變時才會出現,根據這一類的資訊,
如果我們可以瞭解基因是如何表現的話,對於醫學或生物上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問題十一. pathway
能徹底瞭解一個基因是好事;但是如果能夠瞭解一連串的生化反應中所有參與的基因,
那更是了不起的事情。這樣的生化反應脈絡,就稱為 pathway。以前因為生物技術上的限制,
我們很難同時觀察與控制多個基因的相互反應及變化。但是,現在有新的技術來支持這項工作了,
那就是生物晶片 (就是我們說的 gene chip 或是 microarray) 的出現。能夠瞭解多個基因的互動,
才能算是真的接近生物資訊的最終目的–製藥。
問題十二. 資料庫搜尋 (biological database search)
因為基因體與蛋白體的資料量實在是太大了。所以目前有很多大型的生物資料庫,
有的存 DNA 序列,有的存蛋白質序列,還有的存蛋白質 3D 結構等等。因此,
我們必須有一個搜尋資料庫的機制。這個問題的難度在於這類序列的搜尋已經不是 exact match 了,
我們必須把相似的、可能的序列全部挑出來,並且速度還要夠快,因為資料很多;
加上有些資料庫的資料是未經整理的,這更加添了搜尋的難度。
訂閱:
文章 (Atom)